114年3月21舉辦掠奪性期刊與會議線上研習,參與研習教師65位獲得2小時研習證明。相關重要資訊如下:
- 掠奪性期刊的辨識與防範: 劉瑄儀講者介紹了掠奪性期刊的定義、特徵及其辨識方法,並強調這些期刊會以犧牲學術為代價,優先考量自身利益。她還提到教育部和國際科學院組織對掠奪性期刊的宣導和報告。以犧牲學術為代價,優先考量自身利益,並採用虛假或誤導的方式,背離最佳編輯和出版規範。教育部宣導:教育部針對掠奪性期刊的宣導,強調辨識和防範的重要性,並提供了相關教育資源和課程。國際科學院報告: 講者引用了國際科學院組織的報告,該報告詳細描述了掠奪性期刊的特徵和風險,並提供了辨識和防範的建議。
- 掠奪性期刊的特徵: 講者列舉了掠奪性期刊的八大特徵,包括快速審查、編輯委員會不清不楚、網站內容虛假等,並強調這些期刊會濫發電子郵件,且無法保證長期被取用。
- 快速審查:掠奪性期刊通常會保證快速審查,但實際上審查質量低,甚至沒有真正的同儕審查。
- 編輯委員會:掠奪性期刊的編輯委員會通常不清不楚,成員名單可能是虛假的或不具備相關專業背景。
- 網站內容虛假:掠奪性期刊的網站內容往往是虛假的,可能會模仿正規期刊的網站設計以迷惑投稿者。
- 濫發電子郵件:這些期刊會濫發電子郵件,廣泛邀請學者投稿或參加會議,這些邀請通常是無差別發送的。
- 長期取用問題:掠奪性期刊無法保證文章的長期取用,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後消失,導致學術成果無法被引用和查閱。
- 掠奪性會議的特徵: 講者介紹掠奪性會議的特徵,並引用了IAP的報告,指出這些會議通常會選擇知名地點舉辦,但實際上會議質量低劣,議程混亂,甚至會臨時更改。
- 國科會與教育部的聲明: 國科會指出參加掠奪性會議無助於累積學術聲望,並鼓勵學者發表在學術社群認可的優良期刊及研討會。教育部強調不嚴謹的同儕審查難以提升研究質量,並鼓勵學者在優良期刊和研討會發表研究成果。
- 黑名單與白名單的問題: 科會和教育部不提供掠奪性期刊黑名單的原因,因為期刊質量變動大,且容易引發法律問題。建議學者參考優良期刊目錄,如Web of Science、Scopus等,並聽取學術社群的建議,以避免投稿到掠奪性期刊。
- Mega Journal的特點與爭議: 完全開放取用、作者支付出版費用等,並討論了這些期刊的正反兩面意見。包括每年出版、無篇數限制等。正面意見:支持者認為Mega Journal能快速傳播研究成果,減少傳統審查過程中的延遲,並提供更多發表機會。反面意見:反對者認為Mega Journal的審查標準較低,可能影響學術質量,且容易被掠奪性期刊利用。
- 學術江湖的現狀:指出學術界存在的壓力和利益衝突,導致掠奪性期刊和會議的持續存在,並強調學術社群應該共同努力,提升學術出版的素養。
近年掠奪性期刊與研討會議題廣受各界討論與重視,教育部今年六月三日亦發文至全國各公私立大專院校,提醒為防範掠奪性出版,希望各級學校針對教師資格審定與各項獎補助措施進行因應。為了讓本校教師對掠奪性出版有更多認識,研究發展處特闢立專區提供本校教師相關資訊,以供參考。
今年度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特別邀請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系林孟彥教授主講「掠奪性期刊的威脅與因應」,該場演講資料針對掠奪性出版品的起源、定義、特性與影響進行相當詳細的分析與介紹。特此提供該次會議資料。
掠奪性期刊-台科大林孟彥教授演講資料
其中有幾份重要資料附件,條列如下:
1. 義守大學彭台光教授所著論文:商管領域掠奪型出版,學術期刊黑名單
2. Beall's List (Beall's List是由科羅拉多大學圖書管理員Jeffrey Beall在其部落格Scholarly Open Access上維護的掠奪性開放存取出版商名單。)
2.1 Beall's List of standalone journals
2.2 Beall's List of Publishers
2.3 Jeffrey Beall於2012年所撰文揭露掠奪性出版品
2.4 掠奪型期刊清單網站
3. 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若列名其中,就應該不是掠奪性期刊。但非開放存取的top journals多不列名在此。
4. Non-DOAJ :列表中疑似掠奪性期刊
5. 較嚴格的標準:列名在JCR 的SSCI 或SCI,可由Web of Science網站查詢
若有其他相關資訊,將會陸續於此專區補上,亦請歡迎各位老師給予建議指教。